睿智投资 - 投资者并非经常本着理性行事 因此,资本市场怎能有效运作?

概要
多年以来,投资界一直就睿智投资(active management)和被动型投资(passive management)的利弊争论不休。哪个才是最佳的投资策略?
多年以来,投资界一直就睿智投资(active management)和被动型投资(passive management)的利弊争论不休。哪个才是最佳的投资策略?「睿智投资」抑或「被动型投资」?
全球化、人口趋势、增长国家迎头赶上、资源短缺及崭新的资讯年代,这些都是改变全球面貌的超级趋势。随着世界变得息息相关,(资本市场)风险亦会频繁出现。我们将透过以下十项理据,说明为何在这个多变的年代,在基金行业以睿智投资管理,才是正确的投资策略。
1. 被动型投资:后见之明
被动型投资等于后见之明,即是根据已发生的事件作投资配置。换言之,当价格上升,行业在投资组合的比重亦随之增加。因此,被动型投资倾向顺应周期的发展。以下例子可以说明这点:金融业占全球股市(以Datastream指数计算)的权重由2000年的约1%,稳步上升至2007年初的26%。不过,金融危机之后,金融业的权重便由2007年2月的26%,回落至2009年3月的不足16%。由此可见,若投资者采取被动型投资策略,便会跟随市场趋势而行,并在金融危机将至时持有最高比重的金融股。这令投资者处于不利的位置,尤其是身处熊市之际。在1980年代初石油危机开始时持有能源股,或在2000年初出现「TMT2泡沫」时持有科技股的被动型投资者,均由于顺应周期发展而陷入困境(见图1)。
睿智投资与被动型投资孰优孰劣,最终取决于以下问题:市场运作是否具有效率?以下是市场运作失效的证据:
2. 「好的下锅,坏的不要」
在掌握资讯方面,部份市场人士拥有一定的优势,因为与其他投资者比较,个别投资者能够迅速从资讯中发掘数据,并作出更周全的分析。因此,在其他投者采取行动前,他们早已作出反应。美国股市(标准普尔500指数)由1871年至今的(实质)盈利表现就是例子之一。标准普尔500指数大部份成份股的盈利于2008年急挫,但并非所有公司都受到影响(见图2)。尽管金融机构的盈利在2008年急挫接近90%,能源公司的盈利仍然增长约20%,而资讯科技公司的盈利亦上升12%(以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的按年数字计算);这就是「好的下锅,坏的不要」。
因此,即使在经济下滑或衰退时,企业的表现亦各有不同。睿智投资可以提供机会,令投资者识别那些盈利持续可观或从衰退中茁壮成长的企业。无论如何,以基本因素进行前瞻性分析,才是从危机发掘优秀股票的关键。
睿智投资于定息收益市场:投资信心成关键 (只提供英文版本)

概要
各国央行应会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及低利率一段时间,故长远而言,欧美应会保持负实质政策利率。